极简主义与需求理论

 

最近在阅读梭罗的《瓦尔登湖》,由于自己时而着迷、时而开小差的阅读频率,产生自我怀疑。

 

于是乎从知乎上找书评,主要是看看是否也有读书中状态不稳定的同类,满足自己群体归属的小心思。

 

果不其然,有的人说读梭罗的作品可以从他其他的作品读起,再读《瓦尔登湖》就好理解了;

 

也有很多人说读不懂,读不进去,虽然自己瞬间释怀,但又激发了自己的竞争心和不甘。

 

由于近几年对存在主义哲学的喜好与学习,对极简生活的态度也着迷,找了很多有关极简主义的文章、博客、纪录片,在打开一扇门的同时,好像有些满足“超越自我”虚荣心的优越感。

 

可在一顿“知乎”之后,发现有个新的问题,又激发了我的斗志,有做专业翻译的朋友在做此书各种中文译本的比较.

 

这位当然首推英文原版,但就自己这个蹩脚的英语,读一些短篇小说还凑合,让我看英文原版的《瓦尔登湖》,由于有大篇幅的描述景物、心理、哲学等混合类型的长句,实在畏难。

 

就看了这位朋友比较的四个版本的译本,竟然没有我买的这本,瞬间感觉自己好失败,为什么没有在买书之前先查知乎,先去考察一下到底买哪一本更好呢?

 

同时确实又触发了自己有些否定我之前买书模式的自我否定模式。

 

但主要我是一个很想看看自己冲突在哪里,潜意识与意识之间发生了什么的人,经常跟体验师去辨证分析自己的纠结,我们买书到底应不应该也提前查资料、论证对比再慎重选择呢?

 

我想起了马斯洛的需求理论

 

我们大家都知道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从最基础的生理需求,到安全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以及自尊的需求,再到最顶端的自我实现的需求。

 

而有关怎么读书,怎么选择书又是什么需求呢,可能是有关自尊的需求,希望自己读到的是配的上自己的一种自恋需求,解释可能有些牵强。

 

其实,1970年,马斯洛对需求层次就进行了扩展,在金字塔顶端增加了三项需求,总共八项,其他三项是:

 

认知的需求:以知识为中心,人们通常希望学习和了解他们的世界以及他们在其中的位置。

 

审美的需求:这解决了对美和形式的欣赏。人们可以通过欣赏或创作音乐、艺术、文学和其他创造性表达来满足这一需求。

 

超越的需求:马斯洛认为,人类被驱使超越物质自我去寻找意义。帮助他人、实践灵性、与自然联系是我们满足这一需求的几种方式。

 

所以,做这种比较的朋友是不是一种认知、审美甚至是超越的需求呢?可能是。

 

但这种需求符合极简原则吗?难道不是在浪费时间,浪费精力,在吹毛求疵吗?

 

我心里的极简就是在满足学习知识的需要时,不过度去比较,不过度去追求更多定语的状态,更接近天然,更接近事物本身,更存在,更朴实,仿佛是应该读原版。

 

那估计世界上各国语言发表的书籍就很难流通了,所以,极简的“极”可能就意味着很难实现,没有极简,只有更简。

 

等读完手头的《瓦尔登湖》,回到现实,继续追求极简生活,这可能就是超越的需要吧。

 

乔史崔尼
上一篇:“史上最贵”感恩节,美国人不得不撤掉餐桌上的火鸡
下一篇:东方雨虹:产品覆盖细分场景 提升零售市场硬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