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要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稳定增长

注:①社会融资规模存量是指一定时期末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余额。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额。② 2019 年 12 月起,人民银行进一步完善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将“国债”和“地方政府一般债券”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与原有“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合并为“政府债券”指标,指标数值为托管机构的托管面值;2019 年 9 月起,人民银行完善“社会融资规模”中的“企业债券”统计,将“交易所企业资产支持证券”纳入“企业债券”指标;2018 年 9 月起,人民银行将“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2018 年 7 月起,人民银行完善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方法,将 “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支持证券”和“贷款核销”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在“其他融资”项下单独列示。③表中同比数据按可比口径计算。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等部门。

四、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

2022 年以来,跨境资本流动和外汇供求基本平衡,市场预期总体平稳。市场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起决定性作用,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弹性增强,发挥了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的功能。一季度,人民币汇率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对一篮子货币汇率有所升值。3 月末,中国外汇交易中心(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报 104.28,较上年末升值 1.8%;参考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的人民币汇率指数报 102.11,较上年末升值 1.8%。根据国际清算银行测算,2021 年末至 2022 年 3 月末,人民币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分别升值 2.2%和0.6%;2005 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至 2022 年 3 月末,人民币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分别升值 52%和升值 59.1%。一季度,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小幅升值。3 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 6.3482 元,较上年末升值 0.4%,2005 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累计升值30.4%。一季度,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年化波动率为 2.9%。

一季度,跨境人民币收付金额合计 9.7 万亿元,同比增长 8%,其中实收 4.8 万亿元,实付 4.9 万亿元。经常项目下跨境人民币收付金额合计 2.1 万亿元,同比增长 23%,其中,货物贸易收付金额 1.6 万亿元,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下收付金额 4783 亿元;资本项目下跨境人民币收付金额合计 7.6 万亿元,同比增长 5%。

图 2 经常项目人民币收付金额按月情况

第二部分 货币政策操作

2022 年第一季度,人民银行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

按照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要求,靠前发力,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加大跨周期调节力度,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推动实际贷款利率在较低水平上进一步下降,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力度,有力支持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一、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

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一季度,人民银行加强对春节现金投放、

政府债券发行以及季末监管考核、疫情等多种流动性供求影响因素的监测分析,做好跨周期设计,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春节前适时启动 14 天期逆回购操作投放跨春节流动性,并灵活调整操作规模,在对冲现金投放高峰等短期扰动因素、满足机构跨节流动性需求的同时,安排春节后逆回购到期与现金回笼基本匹配,维护好资金供求平衡、不松不紧。春节后,坚持每日开展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综合考虑内外部市场环境和预期变化,以及疫情影响等因素,灵活把握逆回购操作的力度和节奏,及时熨平短期波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和市场预期平稳。

引导市场利率围绕央行政策利率平稳运行。1 月 17 日,1 年期中期借贷便利(MLF)和 7 天期公开市场操作中标利率均下降 10 个基点至 2.85%和 2.10%,有利于提振市场信心,降低综合融资成本,体现了货币政策主动作为、靠前发力。一季度以来,人民银行引导市场利率围绕降低后的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和 MLF 利率平稳运行,较好实现了利率调控目标,春节前后以及一季度末的货币市场利率均保持平稳。

连续开展央行票据互换(CBS)操作。2022 年第一季度,人民银行开展了 3 次、共 150 亿元 CBS 操作,期限均为 3 个月,费率均为 0.10%。2022 年以来,人民银行以每月一次的频率稳定开展 CBS 操作,对于持续提升银行永续债二级市场流动性、支持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发行永续债补充资本、增强中小银行信贷投放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图 3 银行永续债现券交易成交金额

常态化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央行票据。2022 年第一季度,人民银行在香港发行 3 期共 300 亿元人民币央行票据。其中,3 个月期、6 个月期和 1 年期央票分别为 100 亿元、50 亿元和 150 亿元。同时,香港人民币央票回购市场不断发展,参与机构范围持续扩大。香港央行票据常态化发行和央票回购市场发展,丰富了香港市场人民币投资产品系列和流动性管理工具,对于促进离岸人民币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健康发展、带动境内外市场主体在离岸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及开展人民币业务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开展中期借贷便利和常备借贷便利操作

适时开展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保障中长期流动性合理供给,发挥中期政策利率信号作用和利率引导功能。第一季度累计开展中期借贷便利操作 12000 亿元,期限均为 1 年,利率均为 2.85%,比上年末下降 0.1 个百分点。3 月末,中期借贷便利余额为 49500 亿元,比年初增加 4000 亿元。

继续推动常备借贷便利(SLF)操作电子化改革。有序实现 SLF 操作全流程电子化,提高操作效率。对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按需足额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稳定市场预期,增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的稳定性,防范流动性风险。第一季度累计开展常备借贷便利操作共 64.3 亿元。

3 月末余额为 12.6 亿元。发挥常备借贷便利利率作为利率走廊上限的作用,维护货币市场平稳运行。3 月末,隔夜、7 天、1 个月常备借贷便利利率分别为 2.95%、3.10%、3.45%,比上年末均下降 0.1 个百分点。

三、调整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

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自 2022 年 4 月 25 日起,全面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 0.25 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 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为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三农”的支持力度,对没有跨省经营的城商行和存款准备金率高于 5%的农商行,在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25 个百分点的基础上,再额外多降 0.25 个百分点。此次降准释放长期资金约 5300 亿元,降准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8.1%。此次降准的目的,一是优化金融机构资金结构,增加金融机构长期稳定资金来源,增强资金配置能力,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二是引导金融机构积极运用降准资金支持受疫情严重影响行业和中小微企业。三是此次降准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每年约 65 亿元,通过金融机构传导可促进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

下调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提升金融机构外汇资金运用能力。自 2022 年 5 月 15 日起,下调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 1 个百分点,由 9%下调至 8%,释放外汇流动性约 100 亿美元。

四、继续完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

发挥好宏观审慎评估(MPA)在优化信贷结构和促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作用。2022 年第一季度,人民银行进一步优化 MPA 考核框架,引导金融机构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加大对普惠小微贷款尤其是普惠小微信用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融资和绿色发展的支持力度。

稳妥有序开展金融控股公司准入管理。2022 年 3 月,人民银行批准了中国中信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筹)和北京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金融控股公司设立许可。设立金融控股公司,有利于推动非金融企业有效隔离金融与实业,防范风险交叉传染,促进规范可持续发展。下一步,人民银行将依法依规开展已受理企业的审批工作,继续稳妥有序推动其他符合条件的企业申设金融控股公司。

专栏 2 从宏观审慎管理视角实施金融控股公司监管

近年来,一些非金融企业通过投资、新设等方式进入金融领域,其中部分企业控股多类金融机构,已具有金融控股公司特征,在提供金融服务、增强金融机构资金实力、服务实体经济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有少部分企业控制并套取金融机构资金,形成产融风险交织。党中央、国务院多次提出要规范金融综合经营和产融结合,统筹监管金融控股公司,补齐监管短板。2020年9月,《国务院关于实施金融控股公司准入管理的决定》和《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

先后发布,初步构建起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的总体框架。随后,《金融控股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任职备案管理暂行规定》等配套细则发布,金融控股公司监管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金融控股公司往往体量较大、业务多元、组织架构复杂、风险外溢性比较强,

需要从宏观、整体和系统关联的视角对其实施监管,由此成为宏观审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掌握金融控股集团总体经营和风险状况,推动其规范可持续发展,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基于上述理念,实施金融控股公司监管需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坚持金融业是特许经营行业的理念,做好准入管理。非金融企业若实质控制两类及以上金融机构,且所控制金融机构的类型和资产规模符合规定情形,应当依法设立金融控股公司。企业将内部金融股权转至金融控股公司,由金融控股公司进行集中管理,具体金融业务由金控公司各附属金融机构分业经营,从组织架构上实现实业板块与金融板块的隔离。二是坚持穿透原则,对股东和股权结构实施监管。金融控股公司股权结构应简单、清晰,可穿透识别实际控制人和最终受益人。大股东有实力、经营规范,投资金融控股公司的资金来源真实、合法。三是实施并表管理,关注利益冲突、风险集中、风险传染等集团特有风险。推动集团整体及其附属金融机构保持充足的资本水平,完善各层级公司治理架构,规范关联交易管理。四是明确风险隔离要求,在金控公司大股东、金控公司及其附属机构以及各附属机构之间建立风险隔离机制,加强“防火墙”建设,有效防范风险跨行业、跨机构、跨市场传染。

目前,金融控股公司准入管理和监管工作正在稳步推进。2022年3月,人民银行已批准中国中信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筹)和北京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金融控股公司设立许可。还有多家具备设立情形的企业正在以申设金融控股公司为契机,摸清家底,推动金融与实业隔离,确保拟设金融控股公司的股东资质合规,确保组织结构、相关制度等符合设立条件。

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继续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加快完善金融控股公司监管配套细则,稳妥有序推动具备设立情形的企业申设金融控股公司,依法依规开展行政审批,并对经批准设立的金融控股公司实施持续监管,加强与相关部门的监管合作和信息共享,推动金融控股集团稳健经营,更

好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发布《关于保障性租赁住房有关贷款不纳入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的通知》。2022 年 2 月 8 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通知,明确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有关贷款不纳入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原则,加大对保障性租赁住房发展的支持力度,以支持我国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推动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五、积极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

积极运用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等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国民经济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支持力度。继续发挥再贷款精准滴灌和正向激励作用,支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运用支农支小再贷款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扩大对乡村振兴的信贷投放,扶贫再贷款按照现行规定进行展期,支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引导 10 个省份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运用好再贷款等工具增加对区域内涉农、小微和民营企业等经济发展薄弱环节的信贷投放。加大对小微企业纾困帮扶力度,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运用支小再贷款等工具向受大宗商品涨价、疫情影响较大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放贷款,降低融资成本。3 月末,全国支农再贷款余额为 5161 亿元,支小再贷款余额为 13315 亿元,扶贫再贷款余额为 1713 亿元,再贴现余额为 6247 亿元。第一季度,人民银行对政策性银行和开发性银行净收回抵押补充贷款共 654 亿元,3 月末余额为 27363 亿元。

稳妥推进两项直达实体经济货币政策工具的接续转换工作,持续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两项直达实体经济货币政策工具接续转换为市场化的政策工具,持续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自 2022 年起,将“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并入

“支农支小再贷款”管理,原用于支持普惠小微信用贷款的 4000 亿元再贷款额度继续滚动使用,持续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将“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转换为“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自 2022 年起到 2023 年 6 月末,人民银行按照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量的 1%提供激励资金,按季操作,鼓励持续增加普惠小微贷款。第一季度,人民银行向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提供激励资金 43.49 亿元,支持其增加普惠小微贷款共计 4366 亿元。

继续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支持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三个重点减碳领域,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支持煤的大规模清洁生产、清洁燃烧技术运用等七个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领域。增加 1000 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额度,专门用于支持煤炭开发利用和增强煤炭储备能力。并行实施好以上两个工具,支持金融机构向碳减排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领域提供信贷支持,有利于在确保能源供应安全的同时支持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助力科学有序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第一季度,人民银行通过两个工具分别向相关金融机构发放资金 530 亿元、198 亿元,合计 728 亿元。自实施以来,人民银行通过两个工具累计发放资金 1386 亿元、225 亿元,合计 1611 亿元。

创设科技创新和普惠养老两项专项再贷款,支持科技强国和应对

人口老龄化战略。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人民银行按照精准滴灌、正向激励和市场化原则,创设科技创新和普惠养老两项专项再贷款。科技创新再贷款支持“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制造业单向冠军企业等科技创新企业。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支持符合条件的普惠养老机构,初期选择浙江、江苏、河南、河北、江西等五个省份开展试点。4 月,人民银行联合科技部、工信部印发《关于设立科技创新再贷款的通知》(银发〔2022〕104 号),联合发改委印发《关于开展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试点有关事宜的通知》(银发〔2022〕107 号),明确两项专项再贷款采取“先贷后借”的直达机制,按季度发放,金融机构自主决策、自担风险向相关领域内的企业发放贷款后,向人民银行申请再贷款资金。对于符合要求的贷款,人民银行按贷款本金的一定比例予以低成本再贷款资金支持,科技创新和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的支持比例分别为 60%和 100%,利率均为 1.75%。

六、发挥信贷政策的结构引导作用

持续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效。继续推进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工作,深入开展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加快推动服务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建设,引导金融机构完善内部资源配置和政策安排,加强科技手段运用,持续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3 月末,全国普惠小微贷款余额 20.8 万亿元,同比增长24.6%;普惠小微贷款授信户数 5039 万户,同比增长 42.9%。3 月新发放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利率 4.93%,比上年 12 月低 17 个基点。2 月,联合发改委等部门出台《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对服务业困难企业提供普惠性纾困扶持措施,加大对餐饮、零售、旅游、交通运输、民航等 5 个特殊困难行业的倾斜支持。

接续推进乡村振兴金融服务。认真贯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部署,持续健全完善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政策体系。印发《关于做好 2022 年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导金融机构优化资源配置,加大对重要、农村产业、乡村建设等重点领域的金融资源投入,促进涉农贷款稳定增长。持续推动金融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等脱贫地区的金融资源倾斜,保持脱贫地区、脱贫人口信贷投放力度不减。2022 年 3 月末,全国涉农贷款余额 45.63 万亿元,同比增长 12.2%。其中农户贷款余额 14.05 万亿元,同比增长 12.9%。

七、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

持续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红利,优化存款利率监管,推动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一是持续推进 LPR 改革,发挥

LPR 的指导性作用,带动企业贷款利率稳中有降,企业融资成本明显下降。二是加强存款利率监管,规范协议存款等存款产品的利率定价行为。2022 年 2 月,指导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发布《关于加强协议存款自律管理的倡议》,督促金融机构依法合规开办协议存款。4 月,优化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推动存款利率进一步市场化。三是积极推动境内 LIBOR 转换工作。2022 年 1 月 1 日起部分 LIBOR 如期停止报价或失去代表性。第一季度,境内主要银行受 LIBOR 退出影响的业务均已做好定价基准转换安排,大部分境内新发生外币浮动利率业务的参考基准已由 LIBOR 转为替代基准利率。

专栏 3 建立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

2015 年 10 月,人民银行放开了对存款利率的行政性管制,市场利率定价自

律机制(简称利率自律机制)成员在存款利率自律上限内自主确定存款利率水平。

2021 年 6 月,人民银行指导利率自律机制优化存款利率自律上限形成方式,由存款基准利率乘以一定倍数形成,改为加上一定基点确定。这既维护了银行存款利率的自主定价权,也有利于引导降低中长期定期存款利率,优化定期存款期限结构,促进市场有序竞争,提高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2022 年 3 月,新发生定期存款加权平均利率为 2.37%,同比下降 0.08 个百分点,较存款利率自律上限优化前的 2021 年 5 月下降 0.12 个百分点。其中,中长期定期存款利率降幅更大,2 年、3 年和 5 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较 2021 年 5 月分别下降 0.18 个、0.43 个和 0.45 个百分点。

由于存款市场竞争激烈,实际执行中,很多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大额存单利率接近自律上限。这在一定程度阻碍了市场利率有效传导,存款利率难以跟随市场利率变化。2022 年 4 月,人民银行指导利率自律机制建立了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自律机制成员银行参考以 10 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代表的债券市场利率和以 1 年期 LPR 为代表的贷款市场利率,合理调整存款利率水平。这一机制的建立,可促进银行跟踪市场利率变化,提升存款利率市场化定价能力,维护存款市场良性竞争秩序。

建立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重在推进存款利率进一步市场化,对银行的指导是柔性的。银行可根据自身情况,参考市场利率变化,自主确定其存款利率的实际调整幅度。对于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及时高效的金融机构,人民银行给予适当激励。新的机制建立后,银行的存款利率市场化程度更高,在当前市场利率总体有所下行的背景下,有利于银行稳定负债成本,促进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下行。从实际情况看,工农中建交邮储等国有银行和大部分股份制银行均已于 4 月下旬下调了其 1 年期以上期限定期存款和大额存单利率,部分地方法人机构也相应作出下调。根据最新调研数据,4 月最后一周(4 月 25 日-5 月 1 日),全国金融机构新发生存款加权平均利率为 2.37%,较前一周下降 10 个基点。

下阶段,人民银行将继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优化央行政策利率体系,加强存款利率监管,着力稳定银行负债成本,发挥 LPR 改革效能,推动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

八、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

继续推进汇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发挥汇率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的作用。注重预期引导,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2022 年第一季度,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最高为 6.3014 元,最低为 6.3800 元,58 个交易日中 32 个交易日升值、26 个交易日贬值。最大单日升值幅度为 0.6%(394 点),最大单日贬值幅度为 0.6%

(364 点)。人民币对国际主要货币汇率有所升值。3 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欧元、英镑、日元汇率中间价分别较 2021 年末升值 0.4%、1.9%、3.2%和 6.6%。2005 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至 2022 年 3 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 30.4%,对欧元汇率累计升值41.4%,对日元汇率累计升值 40.6%。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直接交易成交较为活跃,流动性平稳,降低了微观经济主体的汇兑成本,促进了双边贸易和投资。

3 月末,在人民银行与境外货币当局签署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下,

境外货币当局动用人民币余额为 603.75 亿元,人民银行动用外币余额折合 4.96 亿美元,对促进双边贸易投资发挥了积极作用。

表 8 2022 年第一季度银行间外汇即期市场人民币对各币种交易量

单位:亿元人民币

酒泉市
上一篇:中银期货视频:股指大幅下挫商品走弱 黑色集体领跌饲料回落
下一篇:骁龙8 Gen2小屏旗舰来了!小米13真机机模曝光:确认直边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