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信用何以见效,关键还是“信心”二字

中国人民银行6月10日披露,5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2.7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8399亿元,较上月的9102亿元多增近2倍,好于市场预期。

所谓社会融资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内(每月、每季或每年)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全部资金总额,由贷款、企业发债券、政府发债、股票融资、非标融资等多项构成。这是一个全面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以及金融对实体经济资金支持的总量指标。

社融规模增加意味着市场资金的增加。在经济下行压力大的背景下,社融规模增加,无疑是在显示社会生产投资趋于活跃,代表着新的经济周期的到来。

此前的4月,信贷数据超预期低迷。根据官方披露,4月新增实体部门贷款为有统计数据以来首次出现负值,包括企业中长期贷款、家庭部门按揭贷款等都是负增长。

作为经济血脉的金融不活,市场信心肯定会遭遇重创。

图源:Pexels

此后金融管理部门对5月信贷形势高度关注,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具体来看,5月金融数据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政府债券融资拉动了社融,地方政府专项债对社融的贡献连续9个月扩大,二是居民中长期贷款虽然连续6个月同比少增,但幅度开始收窄,房地产销售端有望出现拐点。

多位经济学家分析,在政策积极发力下,5月的金融数据超出预期,表明宽货币向宽信用传导效果显现,经济开始进入修复通道。

作为反映经济走势的重要先行指标,采购经理指数(PMI)的变化也能证明经济学家的上述判断。 

5月份,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地区复工复产逐步推进,中国制造业PMI在4月份较低基数水平上回升至49.6%。虽仍低于临界点,但明显高于上月2.2个百分点。调查的21个行业中,PMI位于扩张区间的行业由上月的9个增加至12个,制造业景气面呈现积极变化。

种种事实说明,近段时间政府全力稳经济,系列政策措施的效果已经显现。不过,在积极乐观的时候也不能忽视不利的一面。

从金融数据来看,尽管新增信贷反弹,但仍然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主要体现在企业短贷和票据融资表现强势,企业和居民中长期贷款同比则延续少增。

这表明,5月信贷超预期放量具有明显的政策驱动特征,而实体经济内生融资的需求似乎尚未出现大幅提升,企业的资金需求用于短期纾困的特征明显,居民大额消费的意愿仍然不足。接下来,随着稳增长的政策继续发力和疫情形势的好转,6月的金融数据应该会有更好表现。

宽信用何以见效,关键还是“信心”二字。政策多些确定性,市场主体的信心就会越足,居民对未来也就会有更好的预期。这种信心传导到金融上,必然会催生大量融资需求,敢于借钱也敢于花钱。

(作者系特约评论员)

蚌埠市
上一篇:上海发布2022年国庆期间交通管制通告
下一篇:航天南湖关联交易比重不降反升,业务独立性存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