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还贷、养老理财、银行理财……这场发布会回应了这些热点问题→

原标题:关于还贷、养老理财、银行理财……这场发布会回应了这些热点问题→

来源:金融时报

4月15日,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首席检查官、办公厅主任、新闻发言人王朝弟,政策研究局负责人叶燕斐,统计信息与风险监测部负责人刘忠瑞出席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介绍了2022年一季度银行业保险业运行发展有关情况,并就多个热点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一季度银行业保险业运行平稳健康

王朝弟表示,今年一季度,各项金融政策持续稳定发力,各项工作平顺起步,总体成效好于预期。

初步统计,一季度,银行业境内口径总资产351.1万亿元,同比增长8.9%。银行业总负债321万亿元,同比增长8.8%。保险业总资产25.5万亿元,同比增长2.6%。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1.8万亿元,同比增长4.4%。

王朝弟介绍,服务实体经济成效主要体现在“四个持续”。一是信贷投放总量持续增加。1月至3月,境内各项贷款新增8.6万亿元,同比多增4455亿元。二是信贷结构持续优化。制造业贷款新增1.8万亿元,为去年同期增量的1.7倍。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0.6万亿元,同比增长22.6%,比各项贷款平均增速高11.5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贷款余额超7万亿元。三是融资成本持续下降。新发放企业类贷款年化利率较年初下降0.2个百分点;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较年初下降0.25个百分点。四是对抗击疫情的支持力度持续增强。卫生和社会工作贷款新增419亿元,同比多增200亿元。批发和零售业贷款新增1.2万亿元,同比多增1092亿元。

对货运行业加大支持力度

在助企纾困方面,叶燕斐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一是原有政策要继续实施好,特别是要支持小微企业、制造业企业,落实“六稳”“六保”政策。二是对目前出现的一些新情况,特别是餐饮、旅游等出现特殊困难的行业,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三是要督促银行机构做好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到期的接续转换。对于具有还款意愿和吸纳就业能力、存在临时性经营困难的小微企业,要统筹考虑展期、重组等手段,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协商贷款还本付息方式,引导银行保险机构灵活配置金融资源。最后,对货运行业、货车司机面临的困难要加大支持力度。

做好高风险金融机构处置工作

银行业保险业风险总体可控,当前出现一些高风险金融机构,不会影响中国银行业保险业稳定健康、平稳发展的良好势头。

王朝弟谈到,从金融总量来看,整体金融稳定性更强。目前,我国银行业保险业总资产已经超过370万亿元,高风险金融机构在总量中占比仅1%左右。从金融机构数量看,高风险金融机构占比同样很低。以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为例,高风险金融机构已经由2017年末的14%左右下降到9%左右。而且高风险金融机构主要集中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体量很小,整体影响不大。此外,监管部门还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措施防控风险。

王朝弟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聚焦重点关注区域和重点关注机构,积极配合地方党委政府做好高风险金融机构的处置工作,通过改革化险,确保金融业健康稳定向前发展。

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解难

今年以来,外部环境复杂性、不确定性增大,国内疫情多点频发,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困难加剧。在近期出台的《关于2022年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工作的通知》中,银保监会提出,银行业要继续实现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户数“两增”。

刘忠瑞介绍,初步统计,到3月末,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超过1.5万亿元,比各项贷款增速高出一倍。今年前3个月,全国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自2018年一季度以来已经累计下降2.37个百分点。针对疫情期间还款困难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银保监会还要求银行不得对受疫情影响暂时出现财务困难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抽贷、断贷,鼓励银行通过贷款展期,调整还款安排等方式给予支持。对于符合续贷条件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银行要积极给予续贷支持。

刘忠瑞表示,下一步,将密切关注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运行情况,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折不扣落实好监管政策,稳步增加信贷功能,优化信贷结构,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解难。同时,通过专业化风险管理和加大处置,守住信贷风险底线。

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正在推进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刘忠瑞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目前相关工作正在推进,初步考虑金融稳定保障基金用于具有系统性隐患的重大风险处置。下一步,银保监会将积极配合人民银行,抓紧研究完善相关法规和机制安排,尽快推动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为重大风险处置积蓄好后备资金。

刘忠瑞还表示,从银保监会层面来说,分别成立于1995年和2014年的保险保障基金和信托业保障基金也是我国金融安全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成立以来,较好地发挥了行业互助保障作用,确保信托业和保险业持续稳健运行,总体风险可控,得到了市场参与者的广泛认可。近期,银保监会对两个基金的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目前正在认真研究各方面反馈意见,对两个办法进一步修改完善后将适时发布。

降低新市民创业融资成本

近期,银保监会联合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王朝弟表示,下一步,银保监会将加强指导,协同地方政府联合发力,按照市场化原则,因地制宜、先易后难,引导银行保险机构满足新市民在创业、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金融需求。

主要包括:一是降低新市民创业融资成本,加大对吸纳新市民就业较多的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提高新市民创业就业的保险保障水平。二是优化住房金融服务,支持保障性住房、住房租赁市场健康发展。三是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对新市民职业技能培训提供金融支持。四是提高健康保险服务水平,加强产品创新,提供灵活、实惠、便利的团体健康保险产品。五是推动金融政策与财政、住房、就业、社保等政策的有效衔接,加快税务、海关、电力等单位与金融机构信息联通,逐步缓解新市民金融服务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缓解受疫情影响居民还款压力

针对近期逐渐高涨的缓交房贷的呼声,刘忠瑞表示,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初,银保监会立即印发了《关于加强银行业保险业金融服务配合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明确对受疫情影响暂时失去收入来源的人群,要在信贷政策上予以适当倾斜,灵活调整住房按揭、信用卡等个人信贷还款安排,合理延后还款期限。随后,人民银行、财政部、银保监会、证监会、外管局五部委联合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灵活调整住房按揭还款安排,合理延后还款期限的政策措施。从执行情况来看,银行机构按照监管要求,完善工作机制,明确申请流程,拓宽办理渠道,积极做好政策落实。

2020年以来,银行机构通过延后还款期限,调整还款计划,以及对符合条件的客户不催收、不报征信、不纳入黑名单等措施,为受疫情影响客户纾困解难。

刘忠瑞表示,针对当前疫情散发影响的情况,银保监会将进一步抓实抓细政策落实,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强化责任担当,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落实机制,丰富办理渠道,提高工作效率,加强与客户沟通,通过灵活调整按揭贷款还款安排、合理延后还款期限等方式缓解受疫情影响客户还款的压力,切实将政策落实好、落到位,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在抗击疫情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积极应对和缓解输入性通胀压力

叶燕斐表示,下一阶段,银保监会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会同有关部门积极应对和缓解输入型通胀压力,努力疏通国内的供应链、生产链,努力推动国内物价涨幅保持在合理区间。

具体包括:一是继续实施灵活稳健的货币政策,努力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长保持基本匹配,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稳定性。信贷总量保持合理增长的同时,疏导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让有限的总量发挥最大的效率。二是督促银行保险机构积极支持生产生活物资的稳产保供,特别是加大对农业生产、重要加工、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的金融支持,继续提升农业保险保障能力和服务质效。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增加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农业、制造业的中长期贷款。三是督促银行业保险业全力支持货运物流的保通保畅,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帮扶重点群体。四是推动银行机构继续落实好向实体经济合理让利,开展银行保险机构涉企乱收费专项整治行动,降低企业的综合融资成本。五是继续强化国际物价的监测应对,及时应对国际环境变化可能造成的冲击,特别是要引导金融机构帮助企业加强外汇风险和汇率预期管理,合理对冲汇率波动可能带来的输入型通胀压力的影响。

养老理财产品累计认购420亿元

在我国加快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的背景下,银保监会在2021年9月选择“四地四机构”启动养老理财产品试点,并在今年将养老理财试点范围扩展为“十地十机构”。

王朝弟介绍,试点以来,养老理财产品试点工作进展顺利,总体运行平稳。到今年一季度末,已经有16只养老理财产品顺利发售,16.5万投资者累计认购420亿元,其中40岁以上投资者占比超过7成,认购金额20万元以下投资者占比超过6成。目前,10个试点地区符合条件的个人投资者可以通过线上或者线下渠道购买养老理财产品,广大市民可综合考虑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养老规划、资金流动性安排等因素,选择适合自己的养老理财产品。

理财净值化改革是方向

近期,部分银行理财产品出现了“破净”。对此,叶燕斐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理财的净值化改革是监管部门一直推动的方向。金融机构对投资者进行宣传,一定要树立长期的投资理念。从长期来看,坚持长期投资理念,收益总体上来说要比其他收益高。对金融机构来说,要把服务做到位,切实让投资者明白投资有风险,要做好一些主动宣传解释的工作。

巴南区
上一篇:2022年煤炭中长期合同签订履约专项核查 核查今日开始
下一篇:金融街论坛成中国参与全球金融治理信息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