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宏观高瑞东:新基建加速产业数字化 有效推动经济长期结构调整

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当今世界经济面临百年未有之变局: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国际地缘政治、大宗商品市场等变数陡增,给中国经济增长和全球经济复苏带来新的挑战。2022 年以来,中央及各部委持续释放积极维稳信号,“稳”不是稳定不变,而是要在当今世界经济的百年变局中以“稳”应对。

对投资者来说,如何布局才能稳中求进,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中守卫财富?新浪财经特推出《首席来了》专栏采访,邀请各行业首席分析师分享灼见,汇聚多方声音,剖析A股投资迷局,共话A股投资机会!

【本期嘉宾】高瑞东,董事总经理、首席宏观经济学家

【核心观点】

1、区域层面看,我国基础设施存在“东多西少”的现象,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在水利、城市建设等方面仍存在较多短板,发展空间较大。结构层面看,尽管我国具有高铁等领先行业,但铁路、公路建设密度偏低,管道运输能力仍有待提升,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尚未匹配城市化发展,仍然存在不少堵点难点,在综合管廊、海绵城市、污水处理等方面需要加大补短板力度。

2、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通过投资拉动的短期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是,基础设施作为外部性的准公共物品,安全和社会效益突出,具有溢出效应和网络效应,有助于加强区域间要素流动、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缩小区域差距。

3、以5G网络、数字中心等为代表的新基建,对上下游以及相关产业链的拉动作用更大,有助于加速产业数字化进程,是推动经济长期结构调整的重要工具。

4、为推动基建投资加码,要确保充足的资金来源,除稳定财政资金之外,还要解决好项目配套融资的问题,可以考虑激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基建投资的支持力度,包括加大政策性金融贷款投放,满足城投融资主体的合理需求等。

【采访全文】

新浪财经:中国2022年GDP目标是5.5%,当前疫情反复的情况下,如何才能实现这个目标?

高瑞东:4月以来,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美联储多位官员发表鹰派言论,国内疫情呈现多点散发趋势,对居民消费和收入冲击明显,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4月政治局会议定调坚决,强调要努力实现全年5.5%左右经济预期目标。目前来看,受疫情冲击,一季度GDP同比增长4.8%,二季度预计GDP增速将继续低位寻底,因此为实现全年5.5%的目标,下半年GDP增速需要提升至6%及以上。

这不仅需要做好疫情防控、保供稳产工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更需要以投资为抓手,全力扩大国内需求。一是,更大范围放松房地产政策,政治局会议强调“各地要从实际出发,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表明目前的房地产调控在城市范围和政策力度上仍有发力空间。二是,进一步加大财政政策的扶持力度,地方政府要做好助企纾困、加强基建投资的重任。政治局会议明确强调“要加快落实已经确定的政策,要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加大相机调控力度”,均在确保财政发力的可持续性。

新浪财经:中央财经委会议明确全面加强大基建,我国基建在世界位于什么样的水平?当前基础设施投资水平是怎样的?有哪些优势领域是大有可为的?

高瑞东: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基建存量已居世界第一,但人均水平和发展质量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明显差距。2019年,我国公共资本存量位列世界第一,但从人均角度看,2019年人均公共资本存量位列全球第37位。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2019 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我国的基建排名在经历了连续3年的下降后,终于在2019年上升至36名,但这一排名仍低于中国整体排名8位。

具体来看,我国基建投资在区域、结构层面的不均衡性较为突出,未来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区域层面看,我国基础设施存在“东多西少”的现象,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在水利、城市建设等方面仍存在较多短板,发展空间较大。结构层面看,尽管我国具有高铁等领先行业,但铁路、公路建设密度偏低,管道运输能力仍有待提升,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尚未匹配城市化发展,仍然存在不少堵点难点,在综合管廊、海绵城市、污水处理等方面需要加大补短板力度。

新浪财经:关于基础设施建设,一个常有的认识是其投资回报率已经不高,对经济的边际拉动效应也明显减弱,您怎么看?应对经济下行,基建助力的空间有多大?

高瑞东:4月26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明确指出,“要注重效益,既要算经济账,又要算综合账,提高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综合效益。”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通过投资拉动的短期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是,基础设施作为外部性的准公共物品,安全和社会效益突出,具有溢出效应和网络效应,有助于加强区域间要素流动、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缩小区域差距。尤其是,以5G网络、数字中心等为代表的新基建,对上下游以及相关产业链的拉动作用更大,有助于加速产业数字化进程,是推动经济长期结构调整的重要工具。

从现实情况看,我国基建提升空间较大,今年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各地积极储备重大项目,提前下达专项债额度,扩大专项债使用范围,中央多次强调“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兼顾短期经济增长和长期结构调整的目标。在提升交通、水利、能源等传统基础设施水平,以及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基建投资将积极发力,助力稳增长。

新浪财经:近来不少城市发放消费券,政府发放消费券的逻辑是什么?预计会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高瑞东:消费券是政府刺激经济的短期政策工具,多数用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时期。消费券一般由地方财政出资,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增加居民消费,居民消费增加后,又能带动企业生产,从而稳定就业,进一步促进消费。因此,消费券的发放,能够促进经济的良性循环,产生扩张效应。

我国消费券发放形式,与日本、美国等海外国家差异较大,并非采取直接发钱,而是以抵扣券的形式发放,设定消费门槛,应用场景较多,包括餐饮、零售、交通、文旅等。不仅避免了现金发放转化为储蓄的可能,也及时扶持了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从2020年香港、杭州发放消费券的经验来看,政府1元钱的消费补贴,能够带来0.8-3.5元的新增消费,刺激效果显著。

4月以来,北京、天津、福建、广东、浙江、山东、江西、海南、河北等地已在陆续发放消费券,累计发放金额超过20亿元,有助于提振当地消费。但目前来看,各地发放消费券的力度,仍然取决于地方政府自身财力,这也导致消费券的整体发放规模可能相对有限。因此,若想更大程度地发挥消费券的刺激效果,还需要中央进一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帮助财力不足的部分地区,尽快发行消费券。

新浪财经:面对经济形势,您还有什么政策建议?

高瑞东:当前国内疫情多点散发,冲击居民消费和就业,稳住市场主体,是稳住经济基本盘的关键所在。由于疫情对餐饮、零售、旅游、交通等接触性服务业冲击明显,相关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普遍存在经营困难等问题,抗风险能力较弱,需要出台更具有针对性的纾困举措,包括扩大暂停预缴增值税范围、提供财政贴息贷款、发放临时补贴等。同时,为推动基建投资加码,要确保充足的资金来源,除稳定财政资金之外,还要解决好项目配套融资的问题,可以考虑激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基建投资的支持力度,包括加大政策性金融贷款投放,满足城投融资主体的合理需求等。

新竹县
上一篇:LG预计在10月中旬量产苹果iPhone 14 LTPO OLED面板
下一篇:工银瑞信基金10月经济数据点评:疫情和出口压制经济 消费与地产有望向上修复